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感受到新手妈妈们在面对母乳喂养时所表现出的迷茫与焦虑。许多宝贵的母乳喂养旅程,遗憾地因一些误解而提前终止。每年的8月1日至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已是第34个母乳喂养周,主题为“支持母乳喂养,呵护健康未来”。我们将重点探讨那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借助科学知识为妈妈们驱散困惑国汇策略,帮助她们重拾信心。
误区一:“我的奶水不够宝宝吃!”
为什么妈妈们会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宝宝频繁哭闹、吃奶时间长、体重增长不如预期,以及妈妈自己感觉不到乳房胀满,这些情况常常被误认为是奶水不足。
实际上,新生儿的胃容量非常小,母乳消化速度快,因此频繁吸吮是正常的。宝宝哭闹可能是因为热了、冷了、需要排便、肠绞痛或需要安慰等多种原因。乳汁的产量遵循‘供需平衡’的原则,即宝宝吸吮得越频繁和有效,乳汁分泌量就会越多。
那么我们需要如何科学应对呢?
1.观察关键指标:
(1)24小时内有4-6次的大小便。
(2)出生后生理性体重下降不超过7%-10%且在10-14天内恢复至出生体重,随后体重稳定增长(每周约增长150-210克),即说明摄入充足。
展开剩余78%2.坚持按需喂养:不限制次数和时间,让宝宝有效吸吮(张大嘴含住大部分乳晕,有节奏地吸吮并吞咽)。
3.寻求专业支持:如有疑虑,及时咨询产科护士、哺乳顾问或医生。
4.进行专业评估,避免轻易添加配方奶(除非有医学指征)国汇策略,以免干扰自然泌乳机制。
误区二:“配方奶更有营养,宝宝吃得饱长得壮!”
许多妈妈们认为配方奶成分“全面”、“浓度高”,能让宝宝睡得更久,长得更快更胖。然而,事实是:母乳是婴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其营养价值无可替代。母乳不仅提供完美配比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活性免疫物质,如抗体(sIgA)、白细胞、溶菌酶等,为宝宝构筑第一道健康防线,显著降低中耳炎、腹泻、呼吸道感染、过敏及未来肥胖、糖尿病等风险。此外,母乳中丰富的生物活性因子能促进宝宝大脑、神经系统和肠道的最佳发育。更值得一提的是,母乳成分是动态变化的,会根据宝宝月龄、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以及单次喂养的前后段智能调整,精准匹配宝宝的需求。
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配方奶?首先,必须认识到母乳的独特价值及其无法被配方奶复制的生物活性。宝宝的生长曲线只要处于正常范围内即为健康,过度追求“胖”并非理想目标。母乳喂养所建立的健康基础对宝宝影响深远。对于那些因各种因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我们则需要合理选择配方奶。
误区三:“喂奶疼是正常的,忍忍就过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新手妈妈们哺乳时乳头剧烈疼痛、破损、甚至出血,妈妈强忍疼痛坚持,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持续或剧烈的乳头疼痛绝非正常现象,这通常是宝宝衔乳姿势不正确(例如仅含住乳头而非大部分乳晕)的显著标志。强行忍耐不仅会加剧乳头损伤,还可能使妈妈产生哺乳恐惧,甚至引发乳腺炎。
准妈妈们应该如何做?
1.调整含乳姿势:确保宝宝张大嘴,下巴紧贴乳房,含住大部分乳晕(下乳晕多于上乳晕),鼻子通畅。
2.寻求帮助:一旦感到疼痛,立即停止哺乳,用小指伸入宝宝嘴角轻轻中断吸吮,重新调整姿势。不要犹豫向产科护士或哺乳顾问求助,学习正确技巧。
3.乳头护理: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抹乳头自然风干国汇策略,使用纯羊脂膏,保持干燥透气。严重破损需就医。
误区四:“妈妈生病/吃药了,必须停母乳!”
当妈妈出现感冒、发烧、腹泻等症状或需要用药时,常因担心传染给宝宝或药物影响而暂停母乳喂养。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常见疾病和药物在哺乳期都是安全的。妈妈在生病时,乳汁中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反而能保护宝宝。此外,许多药物进入乳汁的量极微,或其安全性已得到充分保障。
1.咨询咨询医生/药师。医生会根据哺乳期用药安全等级开具合适药物。
2.做好防护:呼吸道疾病可戴口罩哺乳,接触宝宝前勤洗手。
3.避免自行停药:遵医嘱用药通常比贸然停母乳对母婴更有利。
误区五:“回去上班了,母乳喂养只能结束。”
许多妈妈在产假结束后重返职场,误以为无法继续母乳喂养。
事实上,职场妈妈完全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背奶是一种成熟且可行的选择。
准妈妈们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 提前准备:在产假后期开始练习挤奶(手挤或使用吸奶器),储备冻奶。
2. 规划背奶:了解单位的支持政策,准备吸奶器、储奶袋/瓶、冰包。在单位规律吸奶(约每3小时一次),模拟宝宝的吃奶频率,维持奶量。
3. 亲喂+瓶喂结合:工作日挤出的奶冷藏/冷冻,次日由看护人瓶喂宝宝。妈妈回家后及休息日坚持亲喂,确保宝宝持续获得母乳的营养与免疫保护。
母乳喂养的成功,绝非妈妈一人之事。它需要家庭的理解(丈夫分担育儿家务、长辈支持科学观念)、工作场所的便利(哺乳室、弹性时间)、医疗系统的专业指导以及全社会的尊重与倡导。当我们在母乳喂养周聚焦“支持”时,我们正是在呼吁:用知识破除误解,用行动搭建支撑,用关爱温暖每一位母乳妈妈。
母乳,是生命之初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健康未来最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携手,用科学知识和温暖的支持,守护这份自然的馈赠,为孩子们赢得更美好的明天!
文 图 丨李秀君
编 辑 | 张玉良
一 审 丨孟丹丹
二 审 丨 李红俊
三 审 丨 王延洋 国汇策略
发布于:北京市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